上周末,江苏省社会助残工作研讨会在无锡召开。会议围绕完善社会助残体系,加强助残社会组织建设,壮大社会助残队伍力量,丰富社会助残内容等方面进行交流学习。无锡市残联近年来一直坚持聚集资源、多元创新,在这次研讨会上以《推动助残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》为题,介绍了我市的做法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思考。
用无人机为残障人士送药
一、无锡做法:建立立体多元的助残体系
17日,一场特殊的拜师仪式在梁溪区残联举行,4名残疾学员拜在王兴记风味小吃的第四代传承人李政华大师的门下。同时,三凤桥、王兴记、真正老陆稿荐、聚丰园大酒店、穆桂英美食、惠山泥人厂、沈广茂洗染、无锡银楼、无锡国旅、和平电影院等10家老字号结成全市首个老字号助残联盟,将共同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创业、技能培训等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。
水滴商店
18日,在锡城最繁华的商业综合体荟聚二楼中庭,一处名为“水滴商店”的公益空间正式亮相。这个敞开式的空间,第一天就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。盛女士发现这里的绘本书籍品质上乘且每本只需要10元,还有各种崭新的玩偶,一口气为家中的两个孩子采购了百余元的物品。除此以外,这里还有残障伙伴亲手制作的各类精油制品、香皂和画作等。周一至周五,这里将以“诚信购买”的销售模式,市民可自助扫码买单。周末,会有残障小伙伴来展示他们的才艺,开展各种活动。这是由荟聚与可益会联合打造的锡城首家商业综合体公益空间,集“展示、销售、互动”多元功能为一体,让残障人士拥有一个温暖且美好的劳动展示和社会融入的空间,也让更多人能够看见他们的努力。
近年来,无锡整合政府资同源,发挥“工青妇”、科协、社科联、侨联等群团优势,开展社会助残活动。同时,整合市、区工商联组织优势,发挥统战优势,开展各种助残服务。例如安徽商会每年至少捐资10万元开展康复助残服务,开展“8+8”党派结对助残活动。
无锡残联近几年与市慈善总会等近三十多家基金会建立合作关系,每年引资400万元左右支持助残社会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助残活动。同时,宣传和挖掘无锡爱心企业资源,帮助和赋能残疾人群体。工装自控、刘潭服饰公司及江阴市、宜兴市等一批企业共捐资500余万元,购买助残社会组织服务开展各类助残活动。
失能老人体验让他们运动自如的电动轮椅
无锡还打造多元平台,助推助残社会组织体系建设。如市残联成立志愿助残联盟党委,各市(县)、区成立总支,五大协会成立支部,参加助残联盟的机关、企事业单位、各类组织达150余个。无锡建立特色鲜明的社会助残服务文化体系,打造锡心助残、憨憨有礼、博爱有为、良犀爱翼盟、锡望你很好、惠心雅集等多个文创品牌,打造“乐之夜”等多个演出品牌。
二、观念变化:平等对待是对残障人群最大的关爱
在助残日到来前夕,肯德基中南店推出了无锡第一家“天使餐厅”,录用了6位残障伙伴。这次录用不是简单地提供就业岗位,更贴心为这些折翼天使们进行了工作环境的无障碍建设,鼓励其他员工学习手语,让顾客使用手写板和图标和听障天使们交流。这些改造,让天使们感觉自己是社会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,自己也能高效工作,为社会创造价值。
在无锡市科虹标牌有限公司,150多名残障人士在这里工作,企业为他们定制了特色工服。有一些肢体类的残疾人久站很困难,这种工服让他们在出勤打卡和用餐时能够从绿色通道快速进出,也能在一些特殊场景提醒他们的存在,用肢体语言等方式传递信息,保证这些员工的安全。“因为他们,其他员工会考虑更多,主动帮助他们,更有责任心”,无锡科虹标牌有限公司总经理钱小玲表示,这些残障人士让整个企业沉浸在有爱的氛围中。
帮助残障人士站立的轮椅
在本次江苏省社会助残工作研讨会上,来自深圳大学的周林刚教授是该校残障与公益研究院院长,也是全国最早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学者。在他看来,从对残障人群从“残废—残疾—残障”的称呼变化来看,其实更是观念的变化。大家以前把这一人群看成是废人,后来认为这与疾病有关,现在则认可,他们只是遇到了障碍。他表示,“平等对待是对残障人群最大的关爱”,为他们排除教育、就业等各方面障碍,他们就能和这个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一样发挥他们的作用。锡城凝聚政府和各类爱心资源,也正在践行这种残障观。
在无锡赛特钢结构实业有限公司,残障妈妈小文(化名)在这里是一名保洁员。除此以外,她还把公司各种闲置的花盆用起来,种上了花花草草,让每一个角落绿意盎然。有时,她还会带着女儿来公司上班,女儿从妈妈同事的眼中看到了尊重与信任。而一年前,小文的丈夫突然去世,女儿情绪低落,眼看母女两人就要陷入困境,赛特的老总单锦文接到了帮扶信息,录用了小文。让单锦文没想到的是,这个岗位不仅让小文变得开朗,也让小文的女儿对未来充满了信心。有时帮扶一位残障人士,也许就挽救了一个家庭。
在江苏省残联副事长杜晓镇看来,在助残服务实践过程中,奉献、友爱、共进、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得到进一步弘扬,各界助残爱心人士将与残疾人共同实现双向成长,在助人自助中让助残服务形成良性互动。无锡的助残是一场生动现代文明实践,不断升华平等、包容、融合、共享的社会助残氛围将成为一座城市的温暖所在。